第二部主要写的是朱元璋的儿子朱棣,不知道是逆子还是明君?
朱元璋去世后,朱允炆登基,为了孙子的顺利继承皇位,朱元璋杀了当年的开国功臣,只留下没有经历大风大浪的书生作为辅助大臣:方孝孺、黄子澄、齐秦。老皇帝原以为留给了孙子的是一个完美的明朝,可朱允炆知道他的叔叔们(也就是藩王)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其中最大的是朱棣,而朱元璋过世,再也没有人能压制他。朱允炆登基之后的削藩之路从此开始。
朱棣其实不想造反,但他知道该来的总会来,逃也逃不掉。同时他身边一个人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个是就是姚广孝,苏州吴县人。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用同一个命题劝说朱棣——造反。朱棣终于心动,宣传朝中有奸臣,要出兵“靖难”,清君侧。经过无数次战役,朱棣终于坐上了他的皇帝宝座。
朱棣这人冷酷、残忍、权欲熏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绝对不想和这种人做朋友。但他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伟大的好皇帝。
朱棣功劳之一:修成了一部光耀史册,流芳千古的伟大书籍——《永乐大典》,这本书涵盖古今,包容万象,蕴涵一切知识财富的百科全书。
朱棣所做的另一件影响深远的事情就是迁都,当时首都在南京,后迁都至北京。这次迁都无疑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次,今天的北京拥有上千万人口,无数的高楼大厦,是我们国家的首都,也是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而这一切的起源源自朱棣的迁都。
朱棣七次派郑和下西洋,促进了明朝和东南亚、印度、非洲等国的和平交流,并向他们展示了一个强大、开明的国家的真实面貌。
永乐大帝朱棣用武力平定边疆,周边四夷相向明朝皇帝朝贡,此时《永乐大典》已经修订成功,大明帝国可谓风光无比。此时成立了明朝第一任内阁,分别由:解缙、胡广、金幼孜、杨士奇、杨荣、胡俨、黄淮组成。“三杨”在后来的二代皇帝中也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内阁固然重要,但另一个机构的知名度却远远地大于它,这个部门就是东厂,是监督锦衣卫(特务部门)的部门。
1424年7月朱棣第五次亲征,也就是这年,传奇帝王结束了他的一生。《明史》对他的评价做出总结: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