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传》读书笔记

    曾国藩是意志力的化身,他以一生,证明了人的意志力所能达到的极限。

    曾国藩小时候很普通,可以说是很笨。天资很一般,遗传基因不太好。父亲曾麟书终身苦读,直到43岁才勉强补上个秀才资格,在读书人里面算是比较笨的。曾国藩本人14岁参加县试,考了9年,到23岁才考上秀才。比较他时代的名人,可谓天资平庸。他自己常说“吾生平短于才”“秉质愚柔”。

    曾国藩为官,严格进行自我管理:学习理学家倭仁的修身方法:29岁开始坚持写日记,在日记中指出一天之内的每件事情,每个念头都会记下来,有点滴不符合圣贤规范的想法和做法,都严格地自我检讨,把“恶”消灭在萌芽状态中。

    不管公务多么繁忙,每日坚持读书。

    官场上跌宕起伏,开始为官之路是典型的愣头青,锋芒毕露,不识时务,得罪了咸丰皇帝,结束了十年的京官生涯。在他人生的低谷,遁入老庄之路,只有曾国藩在儒家思维的路上走的异常坚定,他的座右铭“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为收获,但问耕耘”。通过这种本质上不合人情,非人道的方式,他把儒家精神中刚健有为,光明磊落,忠恕待人,至诚谨独等优良品性熔铸到自己身上,事实证明,这就是“天资钝拙”的曾国藩事业成功的基础。

     曾国藩一生做了三件大事:

    第一件事情:建立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咸丰四年,曾国藩耗尽心力,练成一支湘军队伍,从一个文官蜕变成一个武官。虽开始出师不利,他差点投江自杀,但后因另一支湘军在湘潭大胜,才让他重新振作。这场大惊大险大喜大惧后,他痛定思痛,重新整队军纪。在领军征战的三年之后,曾国藩刚正严厉的作风,正人君子的气质和地方官员卑鄙下作的品性相厌相克。

    咸丰七年,曾国藩又一次被咸丰解除军权,这次他灰溜溜的回到老家,性情大变,对于一心想建功立业,为此鞠躬尽瘁的曾国藩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他反复阅读经史及老庄。

    经过一年多的乡居,再出山时,曾国藩如同变了一个人,行为做事,由原来的方正,一变而为圆通。咸丰八年,重新被重用,他不再锋芒毕露,而是世故圆滑,以他人的私心私利为自己所用,大刚若柔,大智若愚,这套儒家融糅的老练,神鬼莫测的神态,使得曾国藩在官场上如鱼得水。

    第二件事情:师夷长技,兴办洋务运动

    第三件事情:为国家培养人才,李鸿章是他的学生。

    曾国藩一身病痛但仍然兢兢业业,在去世前一天仍在工作。可惜救国的理想未曾实现,这不是他一个人的失败,而是整个腐败政权的失败。

    曾国藩用自己的一生,证明了人的意志力所能达到的高度。同时,也证明了一个人意志力的局限,然而,他为了塑造一个完美自我而计任何代价的精神让后来者永远钦佩和学习。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0 分享